查看原文
其他

港乐季、宝岛季之后,《声生不息》要不要考虑一下新马季?

爱地人 爱地人不工作室 2023-03-09

那天在《声生不息·宝岛季》首期录制后的聚会上,和三石一声、王击凡、五毒毒等几个老师聊天“声生不息”这个IP,可以考虑一下《声生不息·新马季》,也是一个完全可以一做、并且值得一做的节目。

新加坡和马来西亚,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国家,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,这两个国家里的华人,更为亲近的肯定是中华文明。而华语流行音乐也深深的影响了这两个国家的华人后裔,甚至音乐行业和产业的发展,像“新谣”就是台湾现代民谣在新加坡落地开花的结果,后来我们知道的很多大牌音乐人,如陈佳明、巫启贤、梁文福等,都是“新谣”的成果。

但很多时候,新马歌手在华语乐坛的地域身份,往往又是模糊的,由于新马地区没有足够强大的中文音乐产业支持(新加坡好歹还有海蝶),所以新马歌手几乎都会选择去台湾地区发展,其中发展的比较好的、语言也有天赋的,如巫启贤和许美静等,后期还会去香港地区发展。

所以新马歌手在一定程度上,已经成了宝岛流行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以至于有时候我们一时之间其实会想不起来有些歌手的新马身份,比如像梁静茹,我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把她当成台湾地区歌手的。

而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,当台湾地区的流行乐,在千禧年之际,随着R&B三驾马车的爆火,开始往Urban及后来的Indie转型时,反倒是来自新马的品冠、光良、梁静茹等歌手,填补了芭乐层面的空白,他们的歌曲甚至比宝岛还宝岛。

另一方面,新马歌手这个阵容同样也是内卷的和多元的,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类型,比如唱作人组的孙燕姿、蔡健雅、黄义达,比如R&B组的林俊杰、曹格,比如Indie走向的李心洁、戴佩妮,比如民谣的阿牛,比如苦情歌的阿杜,比如组合类的“BY2”,还比如台前幕后几近全能的陈奂仁。

而其他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如柯以敏、陈洁仪、罗忆诗、邓妙华、黎沸挥、蔡淳佳、光良、品冠、张智成、李幸倪、陈威全、林宇中、黄淑惠、张栋梁、菲道儿、黄湘怡、尤长靖、李佳薇等歌手,一定也是很多歌手的年少或青春记忆。

歌手重要,但幕后音乐人同样重要,而新马地区的流行音乐,之所以能够在宝岛闯出一片天地,并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立足,可不仅仅只是因为台前的歌手,也同样包括幕后的那些音乐人、制作人。

所以,如果真的有《声生不息·新马季》,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音乐人,同样可以把整个音乐编曲演奏的活儿给干完了(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是出职业乐手的地方,技术好且价格低),比如Kenn C的吉他、Andy的贝司,在整个华语区都是顶尖的。至于在音乐总监这个职位上,甚至会发生很严重的“内卷”。

比如吴庆隆、何国杰(Ricky Ho)、Kenn C、Terence Teo、邓志明(Matin Tang)、辛伟力(Alex San)、李偲菘和李伟菘兄弟、陈飞午与陈军午兄弟,以及李宗盛御用总监的周国仪(Mac Chew)等等。


《声生不息·新马季》是值得一做的,尤其还可以让更多要厘清一个重要信息:哇,原来我听了这么多年的他(她),是新加坡(马来西亚)歌手(音乐人)啊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